本报北京2月1日电记者薛冬从中科院遗传所获悉,广受关注的我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大规模测序工作进展顺利,我国承担的人类基因组1%的序列测定工作,将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同步于今年3月底完成“工作框架图”。
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执行组组长、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和张猛博士说,我国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定任务目前已完成40%,我国科学家对在今年春末完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充满信心。
专家介绍,国际上的科学家在去年底已对人体23对染色体里的30亿个碱基对中的10亿个完成了识别和测序工作,并已将这10亿个碱基对的测定结果公开发表。国际人类基因组定于今年春末完成全部30亿个碱基对的“工作框架图”,在此基础上,再对测定的基因序列进行仔细核实,在2003年绘制出最后的精确的人类基因组图谱。这个图谱就像是一张构成一个人体细胞DNA(脱氧核糖核酸)的30亿个碱基对精确排列的“地图”。这些碱基对以一种特殊方式排列形成人体的10万个基因,科学家通过对每一个基因的测定,可以找到它的准确位置,从而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准确依据。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基因组测序正是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英、德、法、日和我国的科学家共同承担。我国科学家于去年7月,根据我们所具备的科研条件、设备、经费等,向国际人类基因组申请做1%的测序任务,9月得到批准,从那时起,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人体3号染色体短臂3000万个碱基对(相当于人全基因组1%的长度)序列测定。这项工作于11月被科技部和中科院立为国家项目予以支持,并由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南方研究中心和中科院遗传所共同实施。
专家认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使参与国家格局发生了变化,也使这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作为参加国,我们可以更充分地掌握基因组信息资源和技术,从而为我国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特有的丰富的资源基因打下良好的基础。据悉,我国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目前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每当得到大于2000个碱基的数据时,在不超过24小时的时间内便通过网络传递给国际人类基因组数据库。测序生产线上的科研人员春节期间也将加紧工作,力保春末拿出我国的“工作框架图”。(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请看《新闻背景》)